2008年10月20日星期一

共享服务中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从企业管理发展的历史来看,企业组织经营的方式经历过三种模式的变迁:
  • 分散式组织经营
  • 集中式组织经营
  • 共享服务中心
当中小企业逐渐壮大进入集团化经营时,因经营者管理水平的局限,大部分企业自然是按分期的方式组织经营。在分散式组织经营模式下,子公司、业务部门管理者可以灵活控制企业,响应客户要求,但管理缺乏规范,数据可靠性低,处理效率低下,总部不能很好地管控下属子公司或业务部门,因此,分散式经营组织管理不能适应集团型企业的长期地运作,因此,集中式组织管理逐渐发展起来。

在集中式组织经营模式下,总部将子公司、业务部门的某些职能集中到总部,由总部统一管理。这种模式虽然加强了总部对子公司、业务部门的管理,但由于管理过于集中,使各地子公司和业务部门与与当地客户、供应商的协作变得十分困难,在这种背景下,共享服务中心应运而生。
共享服务中心其实不是一个新概念,早在上个世经80时年代,通用就率先采用了共享服务中心模式,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共享中心在欧美等到了快速应用。今天,全球500强90%以上的企业已实施或计划实施共享中心。按照共享服务中心所执行的职能划分,有IT共享服务中心、HR共享服务中心、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供应链共享服务中心等。

从共享服务中心的实践来看,共享服务中心与集中管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下面以财务共享中心为例说明。

财务集中管理仅仅是简单的把子公司或业务单元的财务部门合并到总部,让总部能够更加有效管理控制子公司和业务部门的经营情况,其缺点也很相当明显。一方面,将非增值的会计核算处理放到总部,增加了总部的行政运作压力;另一方面,机构的合并并不能有效地提高会计处理效率。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则是将相对重复并且业务量较大的会计处理如(报销、应收应付)交由共享中心完成,该中心的完全独立于总部或业务部门,只是向总部或业务部门核算结果报告。财务共享中心的主要特点: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是以客户为导向的服务型组织,为总部、业务单元、客户、供应商、员工等提供会计处理和信息服务,从而实现职能部门向服务型角色的转换。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与相关方签订服务水平协议(SLA),按SLA规定的服务内容、相应时间等条款提供会计记账、财务管理和信息服务,根据SLA中的定价(通常按人/小时*单价)向业务单位、合作伙伴收取服务费用。财务共享中心不是法人,也不以盈利为目的,但也需要独立考核中心的运作的盈亏情况。

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衡量,一般能基于业务处理能力等关键考核指标,如平均单笔会计记账的成本、应收账款的平均收款周期(DSO)、发票记账到收款的平均周期等。通过与业界的基准(Benchmark)进行比较,财务共享中心管理层可以发现与同业共享服务中心的能力差距,并可通过共享服务中心业务流程的改进或者外包某些业务流程(BPO)来实现成本的降低。

在共享服务中心模式下,更加关注专业人员的技能发展。例如,在财务共享中心下面构建基于各种专业命题的卓越中心(CoE,Center of Expertise),如Tax、国际会计准则(IFRS/IAS)、快速关账(Fast Closing)等等。这些卓越中心中的专家型人才能为企业提供快速和更具专业水平的解决方案,从而减少对外部顾问的依赖。


企业在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时,需要同时考虑业务流程的优化,因此一般会执行业务流程优化。另外,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成并运作后,仍然需要关注于业务流程优化,不断提高财务共享中心的能力。这里所指的能力包括:服务领域的扩展、服务水平的提高以及专业人才的储备等等。
要适应共享服务中心模式,ERP系统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 支持端到端的业务流程,而不仅仅是业务功能;
  • 流程自动化,尽可能地消除手工作业;
  • 系统的部署能满足全球化经营,即全球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即可访问
  • 支持自助门户(Self-Service Portal)和交互中心(interaction Center),能方便与客户、供应商、员工和合作伙伴进行业务协作。

从ERP系统在共享服务中心市场的占有率来看,SAP ERP系统的应用高达到70%以上。国外很多服务供应商如Accenture、IBM、EDS、ACS等都采用SAP ERP做为后台应用系统为企业提供BPO服务。

2008年10月16日星期四

“SAP生态圈”社交网络平台在ITPUB发布啦!

SAP生态圈是一个面向SAP专业人士的社交网络平台,SAP职业发展、培训、人才推荐、应用外包是本圈交流的四大主题。 欢迎SAP资深专家、项目经理、独立顾问、应用顾问、技术顾问、内部顾问、SAP猎头、SAP最终用户、SAP初学者、SAP爱好者以及有志于向SAP方向转型的ERP专业人士一起参与SAP生态圈的管理,让我们共同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职业发展平台。

建立SAP人脉,从加入SAP生态圈开始。

链接:http://space.itpub.net/mygroup-145

2008年9月24日星期三

全球次贷危机将对国际会计准则产生影响

作者:Alexander 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转载链接: http://sapecosystem.blogspot.com/2008/09/blog-post_24.html

在2008年的这场全球次贷金融风暴中,国际会计准则中的公允价值会计备受争议,批评者甚至提出废除公允价值会计或至少延长公允计价的减值期间。

何谓公允价值会计?这里首先介绍一下金融工具的分类。在国际会计准则中,金融工具可分为以下四类:
  •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如交易性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
  • 持有至到期投资
  • 贷款和应收款
  •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交易性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主要是指企业为了近期内出售或回购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例如企业以赚取差价为目的从二级市场购入的股票、债券、基金等。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国际会计准则要求在期末按公允价值(一般为市场价格)进行价值评估。当市场价高于成本价时,超过部分计处公司当期收益;同理,如果市场价低于成本价,则应将低于金额计入公司当期损失,这一个过程即称为Mark-to-Market。在实践中,国内金融机构一般是在月末做一次性计算,对于某些国外投行,由于内部要求逐天计算投资损益,因此,Mark-to-Market是基于当日市场收盘价逐日计算,并记入当日损益。

举例说明,投资银行在次贷危机前以98美元/单位购入次级贷款债券,原计划在债券价格上涨后卖出以赚取买卖差价的收益。但次贷危机爆发后,由于这类债券的基础金融工具(次级抵押信贷)存在严重的问题,2007年7月10日,美国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宣布,降低对总价值约52亿美元的399种次级抵押贷款债券的信用评级。同日,标准普尔公司也宣布,将会下调对612种此类债券的评级,总价值高达120亿美元。受债券评级下调的影响,次级贷款债券的价格迅速下跌,一些大型机构投资者甚至不惜6折或更低地价格转让、出售次级抵押贷款债券,以求快速止损。根此估算,国外投资银行仅在次级贷款债券上损失就超过40%。另外,根据国际会计准则,即便是未售出的次级贷款债券,也不能归入持有至到期类金融资产,因此仍需要按市场价格进行相应的资产减值。例如市场价格为60美元/单位,则需要按每单位38美元进行资产减记,其损失直接计入公司当期损益。

在本次全球次贷金融风暴中,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林证券、瑞银集团(UBS AG)等公司持有的大量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债券都属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因此当次级贷款债券发生大幅贬值时,国际投资银行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瑞银集团在2008年1月宣布,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其第四季度计提了140亿美元的资产减值,从而使该公司第四季度的亏损额达到创纪录的125亿瑞士法郎(约合114亿美元),并且2007年全年的亏损额达到44亿瑞士法郎。

最近,有建议提出,一旦资本市场发生大幅度波动,金融机构可以将公允价值计价的资产转为持有至到期金融资产,因为根据国际会计准则,对于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有客观证据表明其发生了减值的,应当根据其账面价值与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之间差额计算确认减值损失。毫无疑问,银行业支持这项建议。但也有人指出,这样会损害投资者的信心,因为没有人能确定持有到期的价值,如果缺少了市场价格,投资者只能相信银行的内部评估价格。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定于在10月2日召开特别会议就全球次贷危机引发的公允价值会计(Fair value accounting)和资产负债表外会计(Off-balance-sheet accounting)进行讨论。会议将讨论针对IFRS 7 金融工具披露中修改。

另一个重要的议题是最近IASB公布的关于母公司合并子公司财务结果到于资产负债表上的草案。IASB特别关注于针对特殊目的和结构性投资实体的合并。在本月早期的会议上,IASB考虑不仅要披露资产负债表外项目的风险和公允价值评估,还应披露金融工具的风险,包括流动性风险。预计在今年年底,IASB将公布针对IFRS7提出相关修改建议。

关键词

次级抵押信贷
所谓次级抵押信贷(Sub Prime Mortgage)源自美国房地产市场。指的是银行针对信用记录较差的客户发放的住房贷款。美国金融业发达,发放房屋抵押贷款都要按借款人的信用好坏和钱包大小分个三六九等,于是就有了给信用好的借款者的优质抵押信贷(Prime Mortgage),和给信用差的借款者的次级抵押信贷(Sub Prime Mortgage),这中间,还夹了一种信贷(Alta Mortgage),给那些信用不好不坏的人。在房市火爆的时候,银行可以借此获得高额利息收入而不必担心风险;但如果房市低迷,利率上升,就可能出现一些客户违约而不再支付贷款,造成坏账。

次级贷款债券
所谓次级贷款债券是指美国从2000年的不景气以来,布什政府利用低利率及减税政策,直接鼓励居民购房,并以建筑业来拉动整个经济的成长,从而带动了美国一波房地产大涨。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做房屋贷款的银行、金融公司,大力借此扩张住房贷款。在激烈的竞争面前,不少金融机构不惜降低住房信贷的消费者的准入标准(即"次级信用"的人大量进入)及为购房者提供零首付来吸引购房者。然后,有投行向这些银行买这些贷款,将它包成一笔债券卖给投资者,这些债券就是"次级房贷债券"。在房价上涨时,这些债券的风险会潜伏下来,当房地产市场价格一旦发生逆转,这些次级贷款人的违约风险立即暴露出来,债券的价格会大跌,债券的投资者就可能遭受巨大损失。而且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债券没人接手,想卖也卖不出去。由于这些债券在市场上没人敢买,故而基金公司向市场公告拒绝客户的赎回申请,由此引起整个金融市场的恐慌,美国次级债危机也由此而生。

2008年9月22日星期一

商业周刊:2008全球品牌前100排行榜

商业周刊最新发布的2008全球品牌前100排行榜,SAP名列31,位居Dell、Canon、Philips、Accenture等之前。(点击图片可放大浏览)



来源:http://bwnt.businessweek.com/interactive_reports/global_brand_2008/?chan=magazine+channel_special+report

2008年9月18日星期四

从“雷曼兄弟的轰然倒下”看跨国企业的GRC管控

作者:Alexander
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转载链接:http://sapecosystem.blogspot.com/2008/09/grc.html

雷曼兄弟轰然倒下了。作为一家有着158年历史的投资银行,业务涉及投资银行、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等多个领域,竟然倒在次级债券这样一个单项金融产品上,莫非雷曼兄弟忘记了“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祖训?还是他在GRC(Governance、Risk、Compliance,即公司治理、风险与合规)的执行力上存在重大缺陷?

从制度上看,美国SEC对上市金融机构上有SOX、Basel-II、IAS/IFRS等多种手段进行监控,但金融机构有能力真正严格执行这些复杂的监管制度吗?投资者、市场分析员每个季末过分关注于企业的当期利润状况和潜在的盈利能力,是否忽视了企业在高速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信用风险、 市场风险、运作风险?如果说安然、世通、安达信是倒在了公司治理(Governance)和会计舞弊等内部管控的缺失上,那么这次雷曼兄弟则是倒在了风险管控的缺失上。

从本人的项目经历来看,跨国投行的IT核心业务系统多达十几个大类,如市场信息系统(Bloomberg、Thomson Reuter)、行情报价系统、交易委托系统、证券清算系统、资金结算系统、本地财务系统、全球财务系统(SAP)、全球合并报告、内部风险管控系统等;支持上百种金融产品和服务,涉及公司IPO融资和金融咨询、股票权证交易、基金交易、固定收益产品交易(企债、国债、可转债、回购)、商品期货、外汇、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等;金融交易涵盖股票交易所、银行间市场、OTC、外汇市场、商品期货市场等。此外,做为在全球多个国家/地区运作的跨国投行,还需要面对交易制度的差异,不同的结算周期,会计准则差异以及本地证券监管部门、税务机构的法律及合规要求。由于资本市场的特殊性,每类IT系统在不同的地区可能由不同供应商的应用系统组成。如何让大量异构的、针对本地交易所和交易产品开发的IT系统能与全球财务系统、全球合并报告系统无缝的集成起来,让管理者能全面、实时地掌握各子公司运作、进行及时的投资决策和风险管控,这对现有的IT计算架构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贝尔斯登倒了,雷曼兄弟也倒了,下一个倒下的大象会是谁?美林证券、AIG?还是摩根士丹利、高盛?在我们观看这场华尔街版9.11金融风暴大片并忍受国内股市暴跌的切肤之痛的同时,不妨思考一下对策。根据本人的观察,许多跨国投行在GRC、净资本、资本金充足率的监控都还停留在系统取数加手工计算的半自动处理阶段。这次雷曼兄弟的轰然倒下,为广大跨国企业的CEO在风险管控的执行力上拉响了警钟。

GRC监管需要IT系统的全面支持,不仅需要端到端的业务流程自动化,更需要在业务流程中内置“关键风险感应器”,让管理层可以在信息管理舱中可以看到各类风险指标的变化。相信GRC将会成为全球化运作的跨国企业的下一个投资热点。

欲了解更多SAP GRC、Basel-II等解决方案,可参考:http://www.grcexpertonline.com/http://www.sapgrc2008.com/

2008年9月9日星期二

三驳《SAP技术转型危局与流变时代的管理》之假命题

作者:Alexander ( 真的勇士,敢于面对淋漓的鲜血,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
申明:本文仅反映作者的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第三方的立场。如需转载此文,请勿必事先征得原创作者同意。欢迎使用链接引用: http://sapecosystem.blogspot.com/2008/09/sap_09.html

续二:再驳《SAP技术转型危局与流变时代的管理》之假命题

引用原文:
1. “如果XI真的像SAP所说的那样强大,为什么在最新的XI(现在叫PI)版本中特意添加了基于ABAP技术的集成技术(即ABAP PROXY);为什么SAP又特别想收购别人的中间件产品。”

假命题3:因为SAP公司的XI产品不行,所以试图收购其他中件间公司;因为SAP想收购别人的中间件产品,更加证明了SAP XI不行。

事实
以笔者亲历的某跨国化工集团(Fortune 500排名前100)的项目来看,SAP XI在处理SAP ERP和Legacy System集成时,不存在问题;但遇到某些特殊业务场景,如需要进行大吞吐量消息处理时,早期版本的SAP XI在性能和稳定性方面确实确暴露出很多问题,但在安装了SAP公司后续发布的Support Package ,各方面指标都有了显著的改善。

评论
关于SAP XI具体性能指标和优化方法,笔者在这里也就不再展开详述了,看得出来刘先生也没有太多技术背景。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到http://www.sdn.com/去查查SAP XI相关的技术资料。

最让笔者觉得不可思议的是,退一万步讲,就算SAP XI产品再怎么不行,SAP公司用自己的语言ABAP写一个补充模块,也会遭到刘国华先生一句没头没脑的抨击,你想用来证明了什么观点呢?证明用ABAP写的东西就是技术落后吗?真可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至于“SAP特别想收购别人的中间件产品”,笔者孤陋寡闻,这倒是第一次听说。去年BEA被Oracle收购时,SAP正忙着收购Business Object,也没参与BEA收购的竞争。以笔者的观察SAP将来也不可能收购任何中间件去整合到已十分成熟的Netweaver体系。再退一万步讲,就算真如刘国华先生所讲的SAP急着想收购一家中间件公司, 这就能直接证明SAP XI的产品不行吗?按照刘国华先生的这个逻辑推理, Oracle收购People Soft, Siebel,Hyperion,BEA是不是证明Oracle ERP、Oracle CRM、Oracle BI、Oracle Application Server等产品都属于不好的产品呢?如果Oracle的产品真有这么差,那Oracle又何来这种实力去收购这么多家软件公司呢?刘国华先生对外一直宣称复旦EMBA、管理学者、战略问题专家,难道您对企业并购出于哪些考量这种常识性问题都搞不清楚吗?或许是你的独立性判断发生了偏差?

引用原文:
1.“对于SAP十年不变,不断向中国客户灌输所谓“世界400强”、“最佳业务实践”、“最优秀”……这些商业性质的市场语言和概念,笔者认为,这很大程度上是利用了某些中国企业客户在认知上的误区与“不懂””。

假命题4:中国企业客户的对ERP的认知度还处于懵懵懂懂阶段。

评论
国内哪家上市集团企业的管理层里找不到博士和海归,像“深发展”这样请老外做CEO也不再是什么稀奇事。就算是民营企业,前有柳传志、王石、任正非、后有马云、郭广昌、张近东,加上一大批跨国企业的精英职业经理人加盟,如前毕博中国区总裁黄辉加盟均瑶、微软中国总裁唐竣加盟盛大,HP总裁孙振耀......。笔者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刘国华先生看扁了中国企业家的认知力。

另外,以麦肯锡、IBM、埃森哲、德勤、毕博(前KMPG Consulting)等为首的一大批跨国咨询公司为中国企业做管理咨询、IT系统集成也有十几年的历史了,从刚进中国市场时人们不明白咨询公司是做什么的,到现在纷纷聘请他们做“脑库”,难道中国企业真如刘国华先生形容的那样“不懂”吗?再说了,“最佳实践”是咨询公司率先总结出来的管理理论,SAP公司只是一家专注在ERP软件开发的一家软件企业,为什么要牵强附会地指责“SAP公司十年不变,不断向中国客户灌输“最佳实践”?无知还是无良?

引用原文:
1. “像出现诸如中国石化这样的SAP老客户一些提了几年的行业化与本地化需求问题,到现在还不能满足”

假命题5:客户买了SAP公司的软件,SAP公司就得在产品开发中满足提出的所有需求。

评论
首先,需要澄清的是,世界上没有哪一家软件公司的哪个产品能满足全体客户的各种需求,微软、ORACLE、IBM和SAP都不例外。SAP ERP、SAP Business Suite都是通用的企业应用套件,即便是SAP公司有推出30余个行业解决方案,但也不可能满足行业内每个客户的需求。

对于因某些原因无法纳入SAP标准功能或行业解决方案的业务需求,业界的惯例是由ERP系统的实施服务提供商为客户定制开发。中国石化的SAP系统是由埃森哲中国公司提供的实施及后续服务,实在不明白刘国华先生为什么要把这个莫须有的罪名算到SAP公司头上?

笔者还要指出的,通常情况下,任何一家通用产品公司在决定是否开发一项新功能时,需要考虑该新需求是否有在全球市场或行业市场上有代表性、技术可行性及投资回报、优先顺序等多方面的因素。如果刘先生具备多一点产品开发生命周期管理的知识和ERP行业背景,我想也不会犯SAP公司把行业解决方案“外包”给咨询公司这种低级错误了。

中国石化(Sinopec)是在一个相对垄断的石化行业里面的龙头国企,其主营业务集中在国内,各分公司管理水平也良莠不齐。放眼全球能源和石化行业,你认为中国石化的管理水平、业务流程、以及有中国特色的功能需求能适应或超越Exxon Mobil、BP、Shell、BASF、Dupont、Dow Chemical等跨国企业吗?

引用原文:
1.“最典型的例子,中石化和中化国际目前所使用的ERP软件版本都还是4.6级别(SAP的ERP核心软件的老版本),如果要应用B/S架构或者SOA架构将面临巨大而艰难的升级困难。”

假命题6: SAP R/3 4.6及更早版本的产品升级到SAP ERP 6.0存在着巨大的技术障碍。

评论
中石化在2002年实施SAP R/3系统时的最新版本是4.6,SAP R/3 4.7 Enterprise还没有发布。从全球范围内看,现已有超过1000个4.6及更早版本的R/3系统现升级到SAP ERP 6.0,因此,从SAP以前版本的系统升级到最新版ERP 6.0不存在技术问题(当然,由于SAP ERP 6.0中引入了新总账功能,并且一般客户都有定制开发的程序,加上各企业升级SAP系统的都可能遇到不同的特殊情况,因此SAP系统的升级确实存在一定难度和风险)。至于客户是否升级或什么时候升级,客户需要评估软硬件升级的额外开销、升级实施服务的支出、系统切换的各种风险(流程变更、人员培训等)以及投资回报等因素,多做调研和立项分析,不必受那些失实报道的误导。

引用原文:
1.至少在中国市场,SAP还是主要依靠ABAP这种老技术及其所开发的应用产品赚钱。
2.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SAP的ERP核心应用还只能依靠15年前的老本钱。

假命题7:SAP技术革新落后造成在中国市场上没有新产品可推广。

评论
SAP公司近年来推出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很多,例如SAP Resource and Portfolio Management(SAP RPM)、SAP Manufacturing Integration and Intelligence (SAP MII)、SAP Lean Planning Operations (SAP LPO)、SAP Auto ID数十个品种,估计某些新应用连SAP的销售人员也不一定说得清楚具体功能和流程是怎么样的。另外,由于中国的企业客户应用水平还处于解决集团集中化管理、立足于建立一套完整的运作流程的阶段,因此SAP公司开发那些扩展性企业应用产品属于锦上添花,自然还不是国内企业使用的主流应用。这一点也充分证明了国内客户的成熟,不是盲目选择国外产品的全部功能。但反观刘先生的结论,颠倒因果。不知道是刘国华先生不了解SAP的新产品呢?还是其逻辑推理能力再次出现偏差?

总结
笔者再次善意地提醒那些自诩为管理学者、独立撰稿人的人士,请恪守新闻从业者最基本职业操守,相信公众是欢迎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个人见解的。最后,笔者奉劝刘国华先生还是多尊重点言论自由,不用动辄拿查别人的IP和发律师函来要挟网友。既然有勇气开个人博客说事,连网友留个言,写句逆耳的实话也要去告人家,您的心胸为免显得狭隘了吧。这年头的文化人都懂法,相信法律也是公平、公正的。

至此,系列博客文章“驳《SAP技术转型危局与流变时代的管理》之假命题”全部结束。本系列文章全部是基于笔者个人经验和学识的总结,由于笔者才疏学浅,错误观点难免会有,欢迎加入评论,笔者将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虚心接受批评,再次感谢大家的支持和厚爱。

2008年9月8日星期一

再驳《SAP技术转型危局与流变时代的管理》之假命题

作者:Alexander ( 真的勇士,敢于面对淋漓的鲜血,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
申明:本文仅反映作者的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第三方的立场。如需转载此文,请勿必事先征得原创作者同意。欢迎使用链接引用: http://sapecosystem.blogspot.com/2008/09/sap_08.html
续一:驳《SAP技术转型危局与流变时代的管理》之假命题

引用原文:
1、“据SAP技术专家介绍,最近三四年间,SAP试图跳过B/S架构直接转向SOA架构,但是其新一代SOA产品 Business byDesign“已经陷入泥潭””
2、“体系架构与新技术转型向来被业界专家认为是"SAP的一块短板" ”。

假命题2:B/S架构是C/S应用系统转入SOA不可逾越的鸿沟;SAP的技术革新不仅陷入危机,而且创新能力差。

事实:
众所周知,在大型跨国企业中,SAP R/3在财务和后勤等方面的应用已经十分稳定和成熟。为了适应全球化和电子商务等方面的变化,SAP运用门户技术(Portal)将供应商、客户、员工、合作伙伴能集成到统一的平台上,通过自助服务(Self-Service)的模式实现协同工作和上下游企业的业务流程整合。从技术上看,SAP提供了三种模式客户端访问模式Windows GUI、Java GUI和Web GUI,对于需要使用Browser这种瘦客端访问SAP系统的客户,可采有Web 方式的Java GUI或单独安装 ITS 服务器后使用Web GUI两种方式访问R/3系统。

评论:
1.刘先生通过引用“SAP技术专家”、“业界专家”(笔者注:采访真实性和专家身份有待考证)的话,然后对SAP技术落后进行严厉抨击,明显是人云亦云。如果你了解SAP的Web客户端解决方案,恐怕也不会落此笑柄了。笔者非常好奇地想倾听一位有深厚IT从业经验的资深人士的真知灼见,难道您认为SAP公司应该推倒R/3的C/S架构,放弃所有ABAP代码,重新开发一套先生心目中先进的、完全基于J2EE的B/S版R/3吗?你认为全球数以千计的SAP R/3客户会愿意花钱为一套功能相同,仅仅是因为用浏览器做用户界面的ERP系统埋单吗?

笔者以为,对于企业应用来说,不管是MainFrame,C/S,B/S,还是今天的SOA,应用为王。Mainframe够老了吧,还在用Cobol , JCL(Job Control Language),但直到今天,它在Core Banking里的霸主地位有谁可以替代?企业投资ERP系统的最终目的是产生增价以回报股东,其关注点应集中于TCO和ROI的分析。

技术创新永无止境,回顾一下IT业现代史,当年多少技术先驱最终不也倒下了吗?铱星公司破产的故事建议纳入复旦EMBA的案例分析库里。还是那句俗话,“鞋好不好,只有穿鞋的人知道”。对于那些从来没穿过鞋,靠到处打听别人的穿鞋经验写出来Bible,大可以看过之后,一笑了知。

2、SAP Business ByDesign推迟发布,其中肯定有问题。但这在软件业内,尤其是企业级应用产品的开发,推迟正式发布的现象太正常了。Microsoft Windows Server推迟发布了多少次?难道仅凭此就可以轻率作出下一代Microsoft Windows Servier“已经陷入泥潭”这种结论吗?SAP是一个对软件产品质量要求非常严格的公司,决不会草率地将一个Bugs满天飞的应用产品推出,以求占领市场份额。

至于SAP Business ByDesign是否真如刘国华先生所形容的 “已经陷入泥潭”,笔者无力证实。但个人认为,在没有披露充足数据支持前提下,一名资深独立撰稿人仅凭小道消息就轻率地下此论断显得不够公正和专业。BTW, 作为一名独立撰稿人,竟然引用所谓的“业界专家分析”(笔者注:采访真实性和专家身份无从证实)的话丑化SAP公司的一份内部宣传Video并幸灾乐祸,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笔者对刘先生所谓的“独立性”深表怀疑。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Business ByDesign是SAP公司在eSOA框架下针对全球中小企业市场全新开发的一套应用系统,这与SAP公司在Netweaver平台上针对Business Suite的功能为企业和第三方应用程序提供Enterprise Service的eSOA路线图没有任何关系。SAP公司在ERP 6.0以后,从2006年起每隔9-12个月就会推出一版Enhancement Package,每个Package包括四种类型的改进:功能增强、用户界面优化、新增基于eSOA的企业服务(Enterprise Servie)和行业解决方案(IS)增强。刘先生在原文中肤浅的描述,有混淆视听,全盘否定之嫌。

3、关于“技术革新是SAP的短板”,笔者实在不好意思继续再扫刘先生的颜面了。这个世界上恐怕也只有刘先生还活在R/3 4.6和ABAP的世界中。为此,笔者特邀刘国华先生到SAP sapphier 2008上看看http://www.sap.com/community/events/2008_05_SAPPHIRE_EU/keynotes.epx,里面有SAP Co-CEO Henning先生的Keynote,还有大量Live Demo(例如,Account Executive用Backberry与SAP CRM系统互动,企业绩效管理(CPM)、如何用Visual Composer在Business Process Platform上实现业务流程再造......)。看过这些真正的SAP专家做过的新产品和新技术介绍后,欢迎刘国华先生再发表您宝贵的独立见解。

2008年9月7日星期日

驳《SAP技术转型危局与流变时代的管理》之假命题

作者:Alexander ( 真的勇士,敢于面对淋漓的鲜血,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
申明:本文仅反映作者的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第三方的立场。如需转载此文,请勿必事先征得原创作者同意。欢迎使用链接引用: http://sapecosystem.blogspot.com/2008/09/1.html

最近,独立撰稿人刘国华先生在《SAP技术转型危局与流变时代的管理》一文中对SAP产品和技术大加抨击。为此,笔者撰写本系列文章,从纯产品技术的角度对原文中的若干个假命题一一加以反驳。本人才疏学浅,如有不妥之处,虚心听取广大博友的批评和建议。沟通交流,共同进步是“SAP生态圈”个人博客的目标之一。

援引《SAP技术转型危局与流变时代的管理》一文观点:
1、“笔者必须告知,至少包括用友、金蝶、远光、和佳、浪潮这几家中国主要应用软件公司的ERP软件新产品的核心应用大部分已完全基于B/S架构,并开始向SOA架构延伸发展。”
2. “SAP技术专家介绍(笔者注:采访的真实性和专家身份有待证实),最近三四年间,SAP试图跳过B/S架构直接转向SOA架构,但是其新一代SOA产品 Business byDesign“已经陷入泥潭””

假命题1:SOA就是比B/S的先进,SOA就是国内软件开发商的下一代技术架构。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请允许本人先解答一个疑问“Why SOA?”简言之,SOA是为了解决复杂的IT环境无法适应灵活多变的商业环境这一矛盾而产生的一种软件架构技术。

1.如何理解复杂的IT环境?
在大型跨国企业中,林林总总的IT应用系统数以百计,一般被称为IT Portfolio。以笔者亲历的某跨国投行项目为例,其IT Landscape中的核心业务系统就多达十几个大类,如市场信息系统(Bloomberg、Router)、行情报价系统、交易委托系统、证券清算系统、资金结算系统、本地财务系统、全球财务系统(SAP)、全球合并报告、内部风险管控系统等。由于资本市场的特殊性,每个大类的IT系统在不同的地区可能由不同供应商的应用系统组成。

2.如何理解多变的商业环境?
还引上例,该跨国投行支持的金融产品/服务涉及IPO、股票交易、基金交易、固定收益产品交易(企债、国债、可转债、回购)、商品交易、外汇交易、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等;交易业务涵盖股票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商品市场。此外,做为一家在全球40多个国家/地区运作的跨国投行,还需要面对交易制度的差异,不同的结算周期,会计准则差异以及本地证券监管部门、税务机构的法律及合规要求。

如何让大量异构的、针对本地交易所和交易产品开发的IT系统能与全球财务系统、全球合并报告系统无缝的集成起来,让管理者能全面、实时地掌握各子公司运作、进行及时的投资决策和风险管控,这对现有的IT计算架构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SOA的发展和应用为解决这一难题指出了一条方向。

Garnter 在2008年1月3日发布的题为“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Overview and Guide to SOA Research”报告中指出了SOA应用一般遵循的五个基本原理:
1.系统必须是模块化的。只有模块化才能将一个复杂的问题通过分解成若干简单的、规模较小的组件共同协作完成。
2. 这些模块必须是分布的,可运行于完全不同的服务器上,通过网络进行实时的信息交换。
3. 模块的接口必须是清楚的定义并用文档记录。软件开发者编写或生成的接口有清楚的详细定定义,可以让其他开发人员找到并使用这些服务。
4.提供服务的模块可以被另一个提供相同功能的模块所替换,因为接口的设计完全独立于模块。这种松耦合的属性可以实现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增强。
5. 提供服务的模块必须是可共享的。模块设计和部署后,可以让他们被其他独立的服务使用者所采用,仅管可能只是引用该模块中的部分商业逻辑。

由此可见,在SOA框架下,复杂的企业应用按照业务流程、功能和逻辑被高度细分成若干子模块,每个子模块只解决其事先详细定义的功能,这些模块可采用分布式部署、通过WSDL可以被其它程序所调用。SOA的基本思路其实就和电子元件封装的原理如出一辙。通过SOA框架下的模块复用和增强的异构系统集成能力(Service-Consumers模式),企业可以避免重复开发和投资,延长企业应用系统的使用周期,实现投资回报(ROI)最大化。

值得一提的是,SOA并不是什么新概念。Gartner Group 早在1996年就提出了SOA,但当时企业所处的环境并不具备实施SOA,很多国外企业也尚处于ERP建设的初期,所以一直是“厂商热、企业冷”的局面。随着全球化、互联网、电子商务和ERP的普及,传统的商业规则被彻底颠覆了,越来越多的IT系统被部署到企业内部,面对日益复杂的IT环境,2000年以后,Web Service的提出使得SOA有了快速地发展。今天,如同在.COM大潮中每个企业都急于申明自己是一家.COM公司一样,不少厂商急于把自己的产品贴上SOA标签。2008年初,用友软件在国内高调推出“全球第一款基于SOA架构的企业应用套件”。更有意思的是,某南方报社的一篇报道和刘国华先生的独家评论更把这个假命题推向了高潮。

根据笔者的个人经验判断,国内中型企业客户的Pain Point并不在于有多少复杂的IT系统需要集成,他们当前更多地聚焦于如何实现营业额和利润的快速增长,希望通过跨越式发展缩短与行业龙头和国际同行的差距。因此,他们更需要一套扩展性强、稳定性好、可定制的企业应用套件,能实现销售到现金、采购到付款、计划到制造、记账到报告等业务流程集成。对于真正SOA应用的优势,如厂商提供的可被调用的Service,灵活的组件升级,由于中型企业相对薄弱的IT基础设施和系统集成实力,很难完成对SOA的深层应用,因此并不是他们的核心需求。

SAP Business ByDesign是基于SOA架构开发的,但它的重点是引入SaaS商业模式,试图通过Hosting的服务模式为中小企业降低系统维护成本。SAP并没打算把Business ByDesign安装到客户处,笔者推测可能也是出于SOA应用的开发和维护对IT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等因素的考虑吧。

总结
SOA给身处复杂IT环境的企业开出了一剂良药,但这剂良药并不意味着适合所有企业。软件开发商应因地制宜的为目标客户选择最适合的IT技术。还是哪句老话,客户是上帝,千万别忽视了客户的关键诉求。成功的ERP应用从来不是由先进的技术决定的;成功的ERP应用必须是流程(Process)人(People)技术(Technology)的最优协作,不是受某一方因素所决定的。SOA就是B/S的延伸是一种肤浅的认识,而为了标榜技术先进性而给产品贴上“SOA Inside”的标签其实质也就是一种忽悠和炒作。

后记:
《SAP技术转型危局与流变时代的管理》一文中还有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略举一二,还请刘先生和资深人士赐教。
1.文中提到“正如更早年代的C/S架构取代F/S架构,即文件/服务器”。愚以为F/S算不一种计算架构,那只不过是当年国内厂商使用dbase、Access等桌面数据库来实现网络版应用时的一种用法。在企业级应用中真正称得上计算架构是:Mainfrime (主机,如R/2,Core Banking),C/S (R/3)以及B/S......。

2. 引文“正是这三股相互交织的力量促成了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一个流变(Becoming)的商业环境。”愚才疏学浅,之前从未听说过,后经网上查询发现确有此词。流变学是力学的一个新分支,它主要研究材料在应力、应变、温度湿度、辐射等条件下与时间因素有关的变形和流动的规律。只是流变学在网上和金山词霸中的英文翻译叫“Rheology”,望先生加强文章的严谨性,误导了小朋友总归也是不好的嘛。BTW,先生在网易博客上的那两篇英文博文我也拜读过了,只是愚英文水平不佳,实再难以读懂全文,等愚补习一短时间后再与先生切磋。

另外,先生文中还有诸如“敏捷性管理”、“适应性品质”等一系列眼化缭乱的专业词汇,愚也不甚明白,请容愚多花些时间仔细琢磨琢磨后再与先生交流。

愚曾在先生的博客上撰文诚肯地欲与先生交流文中值得商榷的若干问题,不料收到先生批复“不明白你的观点,请学习我的文章,找到硬伤再说”,我当场快晕倒了:),望此次能收到先生的正面回复。

2008年9月5日星期五

再揭:虚伪斗士的双重道德标准

作者:Alexander ( 真的勇士,敢于面对淋漓的鲜血,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
申明:本文仅反映作者的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第三方的立场。如需转载此文,请勿必事先征得原创作者同意。欢迎使用链接引用:http://sapecosystem.blogspot.com/2008/09/blog-post.html

当“独立”撰稿人刘国华先生在其博客上就SAP公司全球副裁芮祥麟先生在某网站的非官方简历中的“博士”头衔说三道四、大放厥词的时候,他作梦也没有想到,自己在同一个网站上的虚假简历竟然被网友曝了光,其虚假内容之多(参见““CIO级”IT记者自曝“简历门”家丑”一文)让人瞠目结舌。然而当SAP公司就芮祥麟先生“博士”头衔一事给予澄清后,另一位当事人却丝毫没有勇气站出来给大家一个交待。因此,笔者有理由根据当事人为人处事双重道德标准的角度,再次质疑其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操守。

就在笔者还在感慨虚假简历这一丑恶现象蔓延到新闻业这块净土的时候,另一件更让人震惊的事情发生了。9月5日晚,网易商业频道上发表了一篇题为《"SAP清洗门"知情人士:IT界变"黑社会"》的文章,(从该文使用的称谓、遣词造句和内容上看,大家不难猜到该文出自谁的笔下),竟然对笔者和发布客观报道这一行为用“鼠辈”、“打黑枪”“流氓”气息等不堪入耳的词语加以羞辱和谩骂(令人吃惊的是网易商业频道编辑在未作任何删节的情况下让这种明显充斥着谩骂的文章在其网站上发布)。更让人震惊的是,该文作者模仿黑社会口气自说自话,企图强行将 “IT黑社会”这个假命题和莫须有的罪名转嫁他人,其手段之卑劣,让世人所不耻。(事实上,某独立撰稿人在其博客留言板上,对不同意见的网友索要真实姓名,不成后就恐吓"我当然能查到你的电脑及你是谁",最后谩骂其为“丑陋的中国人”的行为算不算黑社会行为)末了,该文作者还故作受害者和正义的化身,假惺惺地呼吁希望不看到这种局面的发展,这种典型的“阿扁”似抹黑手段,竟然被该文作者运用得淋漓尽致,笔者不禁要在此严重质疑该作者的个人涵养以及是否具备新闻从业人员最基本的职业素质,揭穿其声称言论自由,背后滥用抹黑伎俩的虚伪本性。

最后,感谢该知情人士不辞辛劳地从某些SAP员工口中探听到SAP公司内部会议的内容,并在未经SAP公司同意的情况下将部分商业信息在互联网上发布的义举。你现在很幸运、SAP公司不是富士康,没告你并不等于你的行为没触犯法律。不过你像跳梁小丑一样叫嚣着让SAP公司来起诉你,是因为你想借机炒作自己呢?还是自己犯贱?末了,笔者要奉送给“打不死的小强”一句古训:“多行不义,必自毙!”

重要澄清:
笔者对SAP公司内部事务不感兴趣,也不妄加评论和推测,笔者坚信清者自清浊者自浊。针对极个别打着“独立撰稿人”旗帜的假专家,动辄以资深人士自居,通过在网络上发布关于SAP产品技术的不实言论,娱乐大众以达到哗众取宠的目的人,笔者将断续在“SAP生态圈”博客中,义无反顾地对其无知和狂妄加以揭露。

推荐:倾听大师的声音

作者:Alexander ( 真的勇士,敢于面对淋漓的鲜血,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
申明:本文仅反映作者的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第三方的立场。如需转载此文,请勿必事先征得原创作者同意。欢迎使用链接引用:http://sapecosystem.blogspot.com/2008/09/sap_05.html

针对“独立”撰稿人刘国华在《SAP技术转型危局与流变时代的管理》一文中的大量技术谬论和有悖逻辑的推论,笔者原本计划撰写一篇文章予以驳斥,后经再三衡量,最终决定向广大关心SAP的朋友推荐一位从业20余年的大师级独立顾问——Mr. Jon Reed 的博客。希望大家通过原汁原味地品味Mr. Jon Reed的文章,了解SAP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发展方向及技术趋势。

欲访问更多精彩文章、Prodcast和投票结果,可访问Mr. Jon Reed的博客:http://www.jonerp.com/index.php/

2008年9月4日星期四

"SAP生态圈"博客征文启示

2008-09-04 http://sapecosystem.blogspot.com/
“SAP生态圈”博主郑重申明:
1.本次征文只涉及SAP产品和技术等方面的讨论和切磋方面,目的在于通过知识交流,博众家之长,打击虚假信息传播者妖言惑众。

2.本博客在取名时借用了SAP提出的“生态圈”的概念,初衷只是为了表达更广泛地倾听各方人士的声音的含义。创建此博客空间纯属博主的个人行为,与SAP公司无任何关系。
3. 本博客的初衷是为广大关心SAP的网友们提供一个客观报道、专业评述和自由交流的空间,收录和发表的文章均来源于民间人士的观点,不带表SAP 中国公司或SAP中国研究院的立场,更谈不上为SAP公司辩护。


1.背景
近期,署名为独立撰稿人刘国华的一系列针对SAP公司和技术的文章在某博客上发布。针对报道中大量有悖于事实的论点和数据,部分知情人士和技术专家通过博客留言系统进行了详尽地回复和阐述,其中不乏近千字的精彩评述。但不幸的是,只要是不同的观点或评论,立刻被博主无情删除。对于这种信息发布极不对称的一言堂,士可忍孰不可忍。在这种背景下,博主自发创建了名为“SAP生态圈”的博客。

2. 愿景
“SAP生态圈”博客在公平、公开、公正的宗旨下,为SAP客户、合作合伴、爱好者和圈内人士营造一个和谐的知识分享和交友空间。“SAP生态圈”博客鼓励各方人士畅所欲言地交流SAP相关的经验和观点。“SAP生态圈”博客尊重并积极倾听博友的声音,努力打造一个积极向上、多羸的和谐社区。

3. 文稿要求
1.体裁不限,内容可以涉及SAP公司、产品、技术、业务流程、行业、合作伙伴、客户等各个领域,如SAP实施项目经验分享,SAP使用心得,eSOA应用案例,产品评测(包括但不局限于Business Process Platform、Visual Composer,Business Object等)。
2.不涉及SAP公司、客户及合作伙伴的商业机密和受知识产权保护的内容。
3. 客观地陈述事实,独立公正地评论,最好是原创文章,中英文均可。

4. 发布方式
方式1:可以将文稿发送到邮箱: sap.advisor@gmail.com
方式2:也可由原作者在自己的博客系统上发布,通过转载和引用的方式在“SAP生态圈”博客中发布。

2008年9月3日星期三

“CIO级”IT记者自曝“简历门”家丑

作者:Alexander ( 真的勇士,敢于面对淋漓的鲜血,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
申明:本文仅反映作者的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第三方立场。如需转载此文,请勿必事先征得原创作者同意。欢迎使用链接引用:http://sapecosystem.blogspot.com/2008/09/cioit.html

这是一份特殊的报道,原本并不打算发表。笔者最初于9月2日下午对刘国华先生的个人简历提出几点质疑并在张贴在其新浪博客上,以期待当事人正面回复。意想不到的是,刘国华先生于9月2日晚间迅速修改了自己的简历,企图瞒天过海、遮住了自己不光彩的虚假简历。结果其欲盖弥彰的行为,适得其反,却上演了这部“自曝家丑”的好戏。令人发指的是,他打着言论自由的旗帜在其博客上发表大量关于SAP产品和技术的不实评论(详见后续驳文),却又私下在博客论坛上删除网友对其荒谬论点的质疑。面对这种“只准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一言堂霸行,笔者遂生设立博客的念头,欲让真相大白于天下。本文于9月2日23:30分左右在新浪博客上发布,没想到刘先生运用各种手段极力封杀,12小时内后新浪博客被迫强行关闭。于是才有了“SAP生态圈”个人博客在9月3日晚间的设立。

非常有趣的是,9月3日下午12:00左右,刘国华先生居然又以一个揭弊人士的身份又义正严辞地在新浪和网易博客上发布对SAP副总裁芮祥麟先生“博士”头衔的质疑,其虚伪的双重道德标准可见一斑。

背景
前段时间,新浪博客上流传着一位自称独立撰稿人刘国华发布的一篇关于SAP中国人事变动的文章。笔者读过后觉得此小人道消息蛮灵的,于是隔三岔五地访问一下该文作者刘国华先生的博客网站,以关注一下事件的动向。后来,笔者逐渐发现,该博主在后续发布的一系列关于SAP公司的文章以从最初正义代言人的角色演变成了一位赤裸裸诽谤、歇斯底里攻击SAP公司的斗士,从其遣词造句中看出他对SAP多位高管充满仇恨和敌意,蓄意发布大量不实的产品技术报到,更无事生非地挑拨网友的爱国主义热情。最让笔者吃惊的是博主在多篇文章中宣称自己是SAP CEO孔翰宁博士和SAP中国研究院总裁芮祥麟先生的老朋友,但刘先生竟然在未给老朋友打任何招呼的情况下,在自己博客上对老朋友进行口诛笔伐。难道刘先生是一位真君子,为了揭弊可以抛弃做人要厚道的俗念?于上,笔者怀着一颗好奇的心,对刘先生的背景做了一次尽职调查,结果让人大跌眼镜。

本文的目的只是想借此案例,针砭时弊,希望广大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自由撰稿人遵守职业道德操守,实事求是地报道新闻事件,杜绝恶意炒作,为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现将调查结果公之于众,相信是非曲直网友自有公道。本文分由四个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调查方法 ;第二部分:调查结论;第三部分:评论;第四部分:后记。

一、调查方法

1. 在百度上通过关键字"刘国华 苏宁电器CIO"在AMTeam.org网站上搜索到了刘国华先生的个人背景资料(2008-09-02)。

图1 - 此截屏出自百度搜索 (点击可放大图片)

2. 在AMTeam.org网站上,刘国华先生提供的个人背景描述如下,并配以一寸彩照。

刘国华,复旦大学EMBA,2004年创办上海柏格森品牌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曾担任日本大洋电子株式会社营业课长;苏宁电器集团公司CIO、市场总监; 《21世纪经济报道》报社资深新闻记者、战略与管理板块主任编辑、广告销售总监;凯捷咨询(中国)有限公司总裁顾问。2001年“全国十佳管理新闻记者”及北京大学“未名”管理奖学金获得者。主要研究领域:企业战略与信息化管理、企业品牌战略与整合传播。 



图2 - 此截屏引自百度搜索的结果——刘国华先生在AMTeam.org上的个人背景介绍 (点击可放大图片)

看过刘先生的个人背景介绍后,笔者不禁对刘先生肃然起敬,甚至有点羡慕。现年36岁的刘国华先生已自创管理顾问公司(注:业内一般将Consulting Firm译为咨询公司,Consultant才称为顾问),曾担任过国内某上市公司CIO、市场总监等重要职位、某知名跨国咨询公司企业的总裁顾问、《21世纪经济报道》主任编辑、“全国十佳管理新闻记者”等等。一时间,那些鲜亮夺目的抬头及其背后的光环效应让笔者叹服刘国华先生可是世上一位不可多得的奇才和神童。但笔者转念一想,如此大气,并成就过一翻丰功伟绩的人物,又怎会在其博客上写出如此尖酸刻薄的文章呢?于是笔者进行了一系列后续取证调查,主要集中于以下五个焦点。

二、 调查结果

焦点1:2001年“全国十佳管理新闻记者”及北京大学“未名”管理奖学金获得者。
事实:“未名”(管理学研修)记者奖学金项目是由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暨下属北大国际MBA于2001年9月首次开办的,通过申请、评选为10名中国新闻界优秀的管理类青年编辑及记者提供奖学金。每位奖学金价值为人民币3000元,获取奖学金的编辑及记者免费入学,进行管理学理论的学习和有关管理类新闻深度报道的培训。培训结束后,学员获得由北大国际MBA颁发的研修结业证书。本届学员分别来自《中国青年报》、《中国日报》、《中国企业家》杂志、凤凰卫视等著名媒体的骨干力量,培训班从9月22日起,12月8日结束。另外,2001年中国境内没有任何一家机构评选和授予过所谓的“全国十佳管理新闻记者”。
质疑:一名曾经还算有一定能力的IT记者,无中生有地将自己吹捧成“全国十佳管理新闻记者”,不能不让人质疑其虚荣心背后,是否具备实事求是的基本职业操守?

焦点2:苏宁电器集团公司CIO,市场总监。
事实:苏宁电器集团高管层至今尚未设立CIO(首席信息官)这一岗位。刘某曾是苏宁电器的信息部主管之一,在市场部工作过,但具体职位不详。
质疑:一位家电零售连锁企业中名不见经传的IT主管,通过AMTeam.org自我介绍,摇身一变成为集团企业的CIO(首席信息官)及市场总监,跨职能管理信息化建设、市场营销等多个重要部门,其丰富的IT从业经验和管理水平,恐怕没有人会对这样一位集团企业资深高管所讲述的IT案例产生任何质疑吧?

焦点3:《21世纪经济报道》报社资深新闻记者、战略与管理板块主任编辑、广告销售总监。
事实:刘某在为《21世纪经济报道》供职期间经常在管理版撰写了一些文章,并负责相关广告联系业务,但其所称的主任编辑纯属子虚乌有。
质疑:一名普通的IT记者将自己伪装成报社栏目主编,笔者无法探究其内心深处的动机,但想质疑当事人,你的行为是否已经严重违背了职业操守中的诚信原则?

焦点4:凯捷咨询(中国)有限公司总裁顾问
事实:经向凯捷咨询(中国)有限公司求证,该公司从未设立过“总裁顾问”这一正式职位,也无刘国华先生的雇用记录。凯捷公司从未授权任何非本公司员工在任何场合使用凯捷公司的职务头衔。对此,凯捷咨询(中国)公司将保留所有法律追究的权利。
质疑:著名跨国咨询公司是多少名校毕业生梦寐以求的工作地方,但不幸被有些人用作给自已镀金的工具,更有甚者无中生有,自诩头衔,居心何在,恐怕也无需笔者再道破其中的玄机吧?

焦点5:2004年创办上海柏格森品牌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事实:作为该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CEO的刘某(其职业生涯的第二个CXO职位),向媒体发布资料宣称“柏格森是一家思想领先的品牌管理咨询与整合传播服务公司,拥有丰富的管理理论与实施经验。拥有独到的咨询理念和完善的服务价值链,能够为客户提供超值的服务。致力于为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本土企业提供品牌战略与整合传播执行服务。目前,柏格森同IBM、SAP、凯捷、毕博、汉普、联想、Acer、中国网通、金蝶、海信优秀企业有相当深入而独特的合作经验。”

图3 - 此截屏来源于网易新闻频道
http://stock.163.com/05/1227/07/25VC052Q00251IMS.html

质疑:一家2004年开张的私营小企业,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却向媒体发布消息声称其与多家国内外领先企业有深入而独特的合作(非常值得推敲的是这其中还举例了SAP公司),这其中的虚假成分笔者自然无从考证,还是留些空间给广大读者以更多遐想吧。

总结:短短200字的个人简历,其中竟然包含如此多的虚假成分,这其中折射出当事人一个什么样的心态和处世原则呢?笔者无法也无意再做更深层次的探究,还是留是给当事人自己去反思吧。如今社会上虚假简历、虚假学历满天飞,如果刘国华先生不曾是名记者也就罢了。但曾经作为一名IT记者的你,如今又自称独立撰稿人,是否能坦诚对待上述质疑呢?你有勇气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做一次负责任的回复吗?

三、评论

评论1:实事求是是一名新闻工作者最基本的职业操守。脱离事实而去追求轰动效应的人根本没有资格称独立撰稿人。独立评论不等于哗众取宠。

评论2:诚实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虚荣心害人不浅。说一个谎容易,但被人揭穿后,虚荣心作祟会驱使自己再撒十个谎来圆先前的那句谎话。陈水扁就是现实生活中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人一辈子活在谎言中容易吗?为人父母之人况且如此,子女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呢?如果他们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将来又会怎样看待自己的父辈呢?

评论3:资深”和尊重是读者给的,不是自诩的,也不是靠高学历和胡编乱造的虚假简历忽悠出来的。IT行业日新月异,IT新闻记者更应该多花精力研究行业背景,对技术前沿问题虚心请教专业人士,多方求证,博众家之长再进行客观报道,切忌将道听途说得来的小道消息凭经验加工后又乐此不疲的传播,将小道消息做为依据进行推论更加危险。借用一句网络上的笑话:“怀才就像怀孕,时间久了才能让人看出来。”

四、后记

这原本不是一份调查报告,也没有打算开博发表,笔者只是在刘国华先生的博客上发了几个质疑的问题,并期待当事人正面回复,未料刘先生在AMTeam.org 网站上迅速修改了其个人简介后,对笔者变本加厉的羞辱和威胁,这更加坚定了笔者要将此份调查结果公之于众的信念,还大众一个自称为资深IT业记者的真实面目。



图4- 此截屏引自百度搜索的结果——AMTeam.org上被更新的刘国华先生个人背景介绍 (点击可放大图片)